作家曾被稱作“爬格子的”,在格子紙上進行寫作,就像畫家在畫布上進行創(chuàng)作那樣。不過在電腦寫作時代,越來越多的作家改用計算機處理文字。“爬格子的”所剩無幾,作家手稿越來越少。
手稿的價值在網(wǎng)上引發(fā)了藏友的熱議。一位署名“側(cè)衛(wèi)”的藏友表示:物以稀為貴,是收藏界的金科玉律。作家手稿是一種稀缺資源,大多是孤本。即便是用圓珠筆寫的,并用了復(fù)寫紙,世上所存也絕不會超過三本,仍然彌足珍貴。作家的手稿極富個性,既有不同時代的不同紙張,還有不同時代的書寫工具,筆墨紙硯都有變化。有的作家用蠅頭小楷體現(xiàn)了嚴謹?shù)膫€性,有的作家寫得龍飛鳳舞,體現(xiàn)了豪放不羈、一揮而就的狂野。比如賈平凹的手稿,卻是將橫格稿紙豎起來用,用毛筆寫,并且完全不受框格的束縛,讓人嘖嘖稱奇。作家的手稿,就其文化價值而言,尤其是那些被紅筆涂抹得難以辨認的手稿,更折射出了此作寫作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時代特征,更是收藏中難得的極品。事實上,手稿收藏作為文化收藏的重要一項,早就得到很多有識之士的關(guān)注。劉半農(nóng)、張元濟、胡適、郁達夫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手稿在拍賣場頻頻以高價拍出,其中,以活躍于“五四”時期的民國文人手稿最受青睞,如魯迅、胡適、梁啟超、周作人等,他們的詩稿尺牘,乃至只字數(shù)語的便條,如今都已成了許多藏家和愛好者競相追捧的佳品。(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