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wǎng)3月27日報道
韓國《國民日報》3月24日文章,原題:“慢慢地”的價值
下個月要去中國參加學術會議,記得以前每次去中國,筆者都能感受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面貌。出發(fā)前,筆者問了一名在韓國的中國教授,問他現(xiàn)在的北京是什么樣子?他說:“一個字:亂。”對此,筆者多少也認同。目前中國在遭遇“成長之痛”,正消化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副作用。
最有名的就是“中國式過馬路”。浙江省在本月初集中整頓行人闖紅燈問題,結果在短短20天內就有1萬多人被“抓了現(xiàn)行”。據(jù)悉,北京市公安局正在就“是否處罰行人闖紅燈”進行相關論證。中國人的普遍看法是,這個現(xiàn)象的歸因是人們文明意識的不足和國人整體素質的偏低。但筆者認為這些都不是本質。
看看中國主要大城市的道路設計和信號燈設置就能發(fā)現(xiàn),整個交通體系是以車輛為中心的,缺少對行人的關懷,這便是癥結所在。行人或騎自行車的人,要在汽車尾氣彌漫的道路上等候漫長的紅綠燈。好不容易等到了綠燈可以過馬路了,人們也得快速地奔跑,因為綠燈實在是太短了。還有,人行道往往離地鐵站出口或公交站點很遠,人們要走數(shù)百米才能找到人行道過馬路。等到行人可以過馬路時,那些掉頭車或右轉車輛可不給行人讓路,真可謂是“爭分奪秒”。所以,最終可供行人過馬路的時間往往很短。有人調侃說:“有中國式道路就有中國式過馬路。”
其實,“中國式過馬路”是中國發(fā)展的一面鏡子,是“只顧往前跑,無暇顧及周遭環(huán)境”的高速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一大副作用。在官場,用20年時間才能做成做好的項目,因為急功近利,很多官員想盡辦法在任期內“速戰(zhàn)速決”,以便贏得一份好政績。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相互禮讓,相互關懷”的人文情懷和崇高品質是無暇提起的,因為一切都要“速度”。中國的馬路好比是每天都要上演車與行人“生死時速”的一個舞臺,稍微慢一步就會失去機會,失去機會就會落伍。
韓國也一樣,整個社會正逐漸失去“互相禮讓和關懷”的品德。是時候放慢腳步,好好想想“慢慢地”帶給我們的好處了。那不是慵懶或愚鈍,而是禮讓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