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7月6日22時20分,我們將迎來小暑節(jié)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將由此進入潮濕悶熱的炎熱夏季。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東漢劉熙所著的漢語字源著作《釋名》中對“暑”字有形象化的解讀:“暑,煮也,熱如煮物也�!倍荒曛凶顭岬娜�,也將在小暑節(jié)氣內到來。
跟著古詩詞探尋古代消暑降溫“神器”
這種難耐的潮熱天氣,在古詩詞里常有描述。唐代詩人白居易比喻說:“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唐代詩人韓愈形容說:“如坐深甑遭蒸炊”。南宋詩人陸游也描述說:“坐覺蒸炊釜甑中”。甑,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就像現代的蒸鍋,個中滋味不言而喻。
不過,應對高溫,古人自有妙招,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古詩詞中尋找古人的消暑“神器”。
瓷枕:鞏人作瓷堅且青 故人贈我消炎蒸
“鞏人作瓷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fā)冷泥丸驚�!�
瓷枕是古人夏日的消暑神器,始燒于隋代,從唐至清各代均有燒造,在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國寶宋定窯白釉孩兒枕。河北省曲陽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瓷燒制技藝的發(fā)祥地,注漿、修坯、刻花、上釉、1300℃的高溫……幾十道程序下來,兩臂交叉俯臥于榻上,頭枕于左臂上,雙目炯炯有神,額頭開闊,神態(tài)安詳的“白釉孩兒枕”就制作完成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定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龐永輝介紹,瓷枕在夏季也具有消暑解熱的功能。孩兒枕為什么說它復雜?第一是設計要非常合理,既要符合人體的結構學,枕面中間要凹一點,這樣人躺在上面,頭轉起來會非常自然、安穩(wěn);第二,一般的枕頭不超過三四寸,如果過低,氣血就很難到達頭部,容易引起頭部不適,如果過高,長時間枕在上面會發(fā)生酸痛的現象。器壁非常薄,再經過1300℃高溫燒成后,胎質堅硬。因為它過于薄,很快就能把我們頭部的熱量散發(fā)出去,導熱性非�?�,這樣睡在上面就感覺非常清涼、舒適。
二之日鑿冰沖沖 三之日納于凌陰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詩經?豳風?七月》中的這一句描述的是古人儲存冰塊的做法。冰塊是消暑神物,在制冰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如何把冬天的冰存儲下來,留到酷暑難耐的夏日使用呢?
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qū)博物館工作人員雷豫介紹,周禮中記載了藏冰也是一個重要的活動,專門設置有官職凌人來掌管藏冰這一項活動,而在姚家港宮殿西側發(fā)現的這一處凌陰遺址就完整地再現了當時的藏冰設施。凌陰的建筑設施非常低矮,它的屋頂上還覆蓋有厚厚的稻草和泥巴,這樣就可以更好地避免日光直射。
陜西寶雞鳳翔區(qū)城南,位于秦雍城遺址的這座土臺之下就是凌陰遺址,春秋時期,供秦宮殿內享用的大型地下冰窖,容積190立方米,是我國歷史上衛(wèi)生用冰的早期實物例證。如今,考古人員對這處遺址進行了保護性回填。
竹夫人:炎天長作伴 晝夜不能忘
“林下風流在,收歸枕簟傍。冰肌元本凈,玉骨自然涼。最是虛心好,由來正節(jié)剛。炎天長作伴,晝夜不能忘”。這首宋詩《竹夫人》說的是我國南方民間的傳統夏日消暑“神器”。聽到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都知道了它和竹子相關,那它和避暑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在浙江金華磐安縣,當地的竹編技藝非遺傳承人陳愛平一早來到山間竹林,尋找適合制作“竹夫人”的毛竹�!爸穹蛉恕痹兄駣A膝,長約1米,用打磨光滑的竹條編制成圓柱型。
浙江金華市磐安縣竹編技藝縣級非遺傳承人陳愛平介紹,“竹夫人”這個東西因為它這個孔洞都比較大,人抱著的時候它里面的空氣流通比較順暢,所以就會把身體產生的熱量帶走,讓人產生一種涼爽的感覺,這也算是古人的一種智慧吧。
陳愛平說,“竹夫人”不進行任何化學處理,屬于低碳綠色的消暑用品,直到現在仍然在銷售使用。
浙江金華市磐安縣竹編技藝縣級非遺傳承人陳愛平表示,出口到韓國的比較多,一般下一個訂單在五千到一萬個,現在國內的銷量反而是多起來了,小暑過后的天氣熱起來了,這銷量也慢慢多起來了,今年一個夏天(國內)可能能賣1000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