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的熱播,陜西吳堡縣的空心掛面讓大家印象深刻。和鏡頭上那位操著濃厚陜北口音的“掛面爺爺”不同,西安張宇輝老人的空心面條也堪稱一絕,鄰居們給他冠名“面條爺爺”。
自制空心面條機
昨天下午,西安南郊一家屬院,張宇輝從冰箱中拿出一袋自制的空心面條,“你們嘗嘗,煮著吃口感很好,很入味。”
廚房不大,最顯眼的是一臺空心面條機——對于79歲的老人而言,這臺機器傾注了他退休后的全部智慧和精力。
退休前,他是一名工程師,因為酷愛吃面,平日很留意做面條的工藝。“1956年,我在北京理工大學(xué)上學(xué)。后來畢業(yè)工作,從事炮彈的設(shè)計。”他說,“空心面條機的靈感正是來源于此,我就結(jié)合‘空心’的原理,先是自己畫圖紙,在找機床生產(chǎn)模具,設(shè)計出了面條機,一開始是手動的,現(xiàn)在正改良成電動的。”
機器做空心面,最主要的是模具。張宇輝說,現(xiàn)在市面上使用的多為多功能面食機,其中的模具多為雙層,阻力大;而他設(shè)計的空心面模具為單層,在保證質(zhì)量的同時,可以減少阻力。
面條放水里可吹出氣泡
空心面條源于清朝,是御膳房專有食品,相傳是慈禧皇太后為生日壽筵下令制作,因其制作工藝復(fù)雜費工費料,并且是御廚頂級高手手工操作,所以除少數(shù)皇族享用外,一般官員和平民百姓根本無緣問津。
他將和好的面放入自制的面條機,面條從面盤中出來,最細可達2毫米,最粗約1厘米,將面條的一頭放進水里,可用嘴吹吹出氣泡。1990年,他設(shè)計的第一代空心面條機面世,后來,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0多年來,經(jīng)數(shù)次改良,他成為大家公認的面條專家。“空心面在市場上可以買到,但是我的面是自己發(fā)明的,各種切片、模具都有,還可以加工龍須面、疙瘩面、空心面、熱干面、仿手搟面、帶餡麻花。”
他把自制的面條稱為“空心能量面”,在他看來,空心面條不僅外形特別,由于空心透氣的原因好煮好熟,吃起來也比普通面條好消化。“我也吃過那外國的通心粉,我覺得不如我的空心面有嚼勁。”
“老張自制空心面,造型特別,我家小孩兒最喜歡了。”得知記者采訪,同院的王師傅說,幾乎每個月都要到張宇輝家吃他做的空心面,“特別柔軟易消化,吃著解饞。”(中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