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在歷史上曾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長達1180余年,留下了無數(shù)古都城、古遺址,是我們今天從中透視歷史風云的佐證。追憶風雨滄桑,感悟風云變幻,陜西的古鎮(zhèn)老城更像是一部深遂的歷史畫卷,歲月讓它們褪去了色彩,新時代卻讓它們歷久彌新。
從2013年起,我省全面啟動31個文化旅游名鎮(zhèn)(街區(qū))建設(shè)工作。省委書記趙正永在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要重點扶持31個文化旅游名鎮(zhèn)建設(shè)。文化旅游名鎮(zhèn)要堅持規(guī)劃先行、彰顯特色、古色古香,完善旅游設(shè)施,發(fā)展鄉(xiāng)村休閑旅游,增加農(nóng)民收入。為充分發(fā)掘我省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當?shù)亟?jīng)濟文化發(fā)展,響應(yīng)省委、省政府加快文化旅游名鎮(zhèn)(街區(qū))建設(shè)的號召,從即日起推出《走訪陜西古鎮(zhèn)》系列報道,讓我們一起走進盛著青磚黛瓦的語言,裝著滄海桑田吶喊的陜西古鎮(zhèn),去找尋和體味那些流逝的歷史印記。
聞名天下的“第一倉”
朝邑鎮(zhèn)位于大荔縣城東14.8公里處,原為朝邑縣舊址。12月20日,記者驅(qū)車前往朝邑古鎮(zhèn)。出大荔縣城,就是平坦而開闊的黃河灘涂,路兩邊是望到不邊的田野,麥子并不多,倒是大片的果園連綿不斷。東行15公里,便到了黃河西岸的老崖——朝坂塬上。塬頭上有一去黃河灘的大坡,坡頭東南方向,行約百米是朝邑鎮(zhèn)的南寨子,這里有一座城郭,城門洞上書“以資捍衛(wèi)”四個大字。穿洞門而入,又有一座磚蹲石窩的城堡,這就是在全國眾多的遺存下來的古糧倉中,唯一尚在使用的糧倉——豐圖義倉。
豐圖義倉是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由東閣大學士閻敬銘倡導修建,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竣工??⒐ず?,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倉”,從此馳名全國。朝邑歷代為朝邑縣制所在地,1958年修三門峽水庫時,因庫區(qū)移民,縣制被合并入大荔縣,朝邑便成了大荔縣轄下的一個古鎮(zhèn),糧倉也改做了鎮(zhèn)糧站,作為當?shù)刂匾膬Z基地,每年通過民政部門向困難戶、災(zāi)民發(fā)放救濟糧,也向當?shù)爻擎?zhèn)居民和部隊官兵提供生活用糧。
遠遠看去,糧倉位于一處高大突兀的土塬頂部,在當?shù)乇环Q為南寨子。糧倉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糧庫,而是由內(nèi)城和外城組成的一個具有嚴密防守能力的完整體系。外城緊貼黃河西岸高出灘涂的河塬,坐東朝西,城門西開,城門洞寬4米、高6米,有兩扇厚重高大的木制城門。寬闊的城門,不要說古時的糧車,即便是現(xiàn)在的大卡車,進出也沒問題。土城外挖有護城河。城北側(cè)是一條極深的大溝,溝對面是坐落在另一土塬上的北寨子,溝底有一條關(guān)中盆地通向黃河古渡的重要驛道。這種東、南、北三面高顯,西面連塬的特殊地理位置,十分便于守衛(wèi),使豐圖義倉看上去不像是一座糧倉,倒更像是一座軍事城堡。
糧倉具備了高顯、通風、干燥和交通便利、排水通暢等糧倉的必備條件。內(nèi)城以倉墻合一的建筑形式構(gòu)筑,為磚墻窯式倉城,使得糧倉即可儲糧又可駐兵防守,集防火、防盜、防兵匪等多功能于一身。倉頂平面由青磚鋪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間低的地面,巧妙地將雨水匯于中間部位再下落至排水槽向院內(nèi)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積水、滲水或滲蝕墻體,設(shè)計極為巧妙科學。
豐圖義倉里的革命舊址
在豐圖義倉大院內(nèi),還有一處烽火連三月的革命舊址——朝邑起義指揮部舊址。
“朝邑起義配合了荔北戰(zhàn)役的進行,使敵人不敢東犯,受到西北野戰(zhàn)軍司令員彭德懷的電報嘉獎。”提起60多年前的那場發(fā)生在村子里的革命,76歲的村民武德軒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
“要說朝邑起義,還得先說說朝邑人韓增友這個硬骨頭。”武德軒說,韓增友就是當?shù)佤斊麓迦耍?932年11月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并在支部內(nèi)負責宣傳工作。1936年1月,韓增友遭到國民黨便衣的逮捕。國民黨朝邑縣黨部書記長伍步升見他年齡不大,便企圖在人前露一手。他放出大話說:“一個剛20歲的娃娃,還用得著三審六問。讓我去辦,屎尿都給他倒出來。”誰知結(jié)果卻是一無所獲,碰了個不軟不硬的釘子。惱羞成怒的伍步升讓人對韓增友用鞭子打,杠子壓,用燒紅的烙鐵燙胸背。他雖被折磨得遍體鱗傷,卻始終咬緊牙關(guān),既未承認自己的共產(chǎn)黨員身份,更未暴露組織和同志,回到獄中后還給大家講窮人如何與富人斗爭的故事,難友們直夸他骨頭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