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瑯”珍籍修復項目作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重要子項開始啟動,該項目是國家圖書館繼歷史上成功修復《趙城金藏》、《永樂大典》、西夏文獻、敦煌遺書等國寶級珍貴文獻之后,又一次文物級別高、修復數量大的專項修復工程。日前,筆者來到國家圖書館,負責此次修復的首席修復師杜偉生研究館員向我們揭示了此次古籍修復背后的奧秘。
清宮“天祿琳瑯”珍籍修復項目
“天祿琳瑯”珍籍是清代宮廷昭仁殿所藏宋、元、明本精華,在中國古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古籍中的奇珍。據統計,存世“天祿琳瑯”珍籍約600部,中國國家圖書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數量最大,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共有3500余冊。今年,中國國家圖書館對館藏清宮“天祿琳瑯”珍籍進行整理及破損情況分析,發(fā)現有320余冊存在較嚴重的病害。
據杜偉生研究館員介紹,這批古籍初來國圖時有些書籍無編目,保存狀況并不好。此次將要修復的這320余冊古籍主要以線裝書為主,病害主要包括蟲蛀、鼠咬等造成的孔洞、缺損,以及比較嚴重的受潮霉變等病害,其中約占1/10,即20至30冊的書籍酥粉老化嚴重,急需搶救性修復。此次修復計劃將用4年至5年時間完成。
相較于之前《趙城金藏》、《永樂大典》、西夏文獻、敦煌遺書等的修復,此次修復的最大特點在于:首先,修復原則更加細化、具體。此次修復原則不僅對古籍真實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細致的要求,在人員操作的規(guī)范性、適宜性和修復的記錄、檔案填寫等方面也做了比較細致的規(guī)定。其次,此次修復,國家圖書館將在全國范圍邀請古籍修復專家學者參與修復方案制定和專業(yè)咨詢,使得修復計劃和過程更加科學化、規(guī)范化。從西夏文獻的修復開始,國圖在修復古籍時,會邀請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一起參與,從最初方案的制定、審核到具體實施過程中問題的咨詢,更為完整地保存文物的價值。
此外,杜偉生研究館員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表示,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早前《趙城金藏》、《永樂大典》等的修復并未留下影像資料,這不僅是文物科學修復檔案的一大遺憾,同時也使我們再難看到當時的修復技術。鑒于此,此次修復將有選擇的用影像全程記錄修復過程,為古籍修復留下詳細的影像檔案資料,同時也方便后人學習和研究。
古籍修復更加科學化
一般來講,古籍修復就是將書籍病變修好以利于書籍保存和研究,延緩古籍壽命,修復技術多是純手工技術。古籍修復技藝是我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之一,也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古籍保護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伴隨古籍修復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介入古籍修復工作,使古籍修復工作越來越科學化、規(guī)范化。
據杜偉生研究館員介紹,在古籍修復方案制定之前,要先對書籍的現狀進行調研,包括保存情況、病害分析等,再按照這些分析制定修復步驟等。現狀調研的科學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古籍修復的結果。方案制定完需要領導專家審批,得到認可后才能著手修復。動手修復之前會先做文物登記、修復材料的準備等工作。如今,古籍現狀調研與修復中常借助一些科研儀器來認識和了解古籍的材料。例如在現狀調研時需要借助紙張厚度測量儀、纖維測量儀等科學儀器,對古籍的紙張厚度、纖維成分、配比等做一系列檢測分析,也會對紙張的填料及其成分等做科學分析,以加深修復者對所修文物的材料、性能等的了解和認識,選擇出最適宜的修復材料。
此外,科學手段也在修復過程中發(fā)揮作用。例如,在修復蛀洞的過程中有可能會使用紙漿補書機、脫酸的器械等?,F在我國圖書館普遍使用的紙漿補書機的主要構造有紙漿槽、排水系統、水箱、循環(huán)進水系統等,利用水的作用將紙漿填補到蟲洞中去,該機器操作更方便, 機械性能較好。與傳統的手工補書相比,紙漿補書機的修補速度很快,一張書頁僅用幾分鐘,書頁越破效果越明顯,并且省去了配補紙、錘平等很多工序,修復效果也較手工修補更為理想。但杜偉生研究館員表示,雖然科技在紙張修復中起到明顯的效果,但是操作者手工修復依舊是不可或缺的,科技手段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科學技術手段更多地是在現狀調研階段使我們更加了解需要修復的文物的性能、特點,同時也能夠為文物的研究保留珍貴的資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