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蜂巢越來越少了,村民們覺得這是因為山谷中森林的面積在大幅度地減少。不過,納卡爾雖然有點無奈,卻并不覺得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他說,獵蜜的工作太危險了,他也不想繼續(xù)再做下去,而且做其他的工作一樣可以謀生。
納卡爾沒有兒子,即使有,也不會對這個感興趣。
阿爾泰山獵鷹
雪后的阿爾泰山,天地之間唯余莽莽。一頭狼抵抗不住饑餓,在山谷中逡巡,希圖在積雪之下發(fā)現(xiàn)凍僵的獵物。它太過專心,只顧低頭尋覓,卻忽略了來自空中的威脅。
一對金鷹在高天回翔,它們在伺機進攻。很快,一只鷹急沖而下,抓向狼的頭頂,狼突遭攻擊,本能地抬起身體,仰頭迎敵,不料另外一只金鷹瞅準時機,對著狼的喉嚨抓去,銳利的鷹爪一下子穿透了狼的頸項,這位狩獵者掙扎著不情愿地倒下了。
這精彩的一幕并不是大自然的生存游戲,而是人類智慧的表演,豢養(yǎng)、訓練這對金鷹的,是一個自稱為“勃爾古奇”的民族。
這個民族世居蒙古高原,隱遁在阿爾泰山脈的崇山峻嶺之間。他們本來是哈薩克族的一個部落,300年前清王朝平定今新疆境內(nèi)的蒙古叛亂時,為了躲避戰(zhàn)亂遷徙到此處。
由于阿爾泰山的阻隔,勃爾古奇人的語言、文化傳統(tǒng)以及哈薩克族的身份得以保持至今。他們對外面世界的“文明”幾乎一無所知,過著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隱居生活。
放牧和狩獵是勃爾古奇人主要的生活來源。對于他們來說,牲畜是非常重要的財富,牲畜的數(shù)量代表著財富的多少,但是還有比牲畜更重要的,那就是金鷹。
金鷹被他們稱為“勃爾古特”。早在15世紀,勃爾古奇人的祖先突厥人就開始馴養(yǎng)獵鷹,但至今仍然保留這種傳統(tǒng)的,卻只有勃爾古奇人。對于他們來說,“勃爾古特”不僅是狩獵的工具,更是這個民族的象征,是帶給他們認同感的文化符號,代表著勃爾古奇人自由而強悍的民族精神。沒有了它,勃爾古奇人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
根據(jù)世代相傳的族規(guī),夏季是放牧的季節(jié),不能狩獵,只有當冬天第一場雪下過之后,才是狩獵的時候。在這個地區(qū),夏季結(jié)束之后不久,第一場雪就不遠了。萬一雪來得比較遲,勃爾古奇人就會央求祭司去祈雪。
勃爾古奇人只用雌金鷹捕獵,因為雌鳥比雄鳥的攻擊性更強。獵鷹的翼展超過2米,體重可達7公斤。它們捕獵時,主要依靠兩點:其一是快速俯沖時可達到每小時160公里的驚人速度;其二是它們的視力極其敏銳,比人的視力要強上8倍。
夏天已經(jīng)結(jié)束、冬天還沒有來臨的時候,是勃爾古奇人訓練獵鷹的時節(jié)。在這些天里,他們帶著自己的鷹在喬約克山谷中聚集,既是訓練,也是比賽。天高云淡,疾風勁草,正是獵手和獵鷹們一展英姿的好時機。
這也是一次盛大的聚會,每個人都穿著“卡帕西”。“卡帕西”是他們最好的衣服,一般用狼皮制成,頭上則戴著用絲綢和狐皮做里子的燈芯絨帽子,上插貓頭鷹羽毛,更顯出獵手們的矯健與粗獷。訓練開始后,一名騎手率先跨著駿馬,在草原上飛馳,馬的后面拖著一塊野兔皮。獵鷹則一只只被主人放飛,飛上天空又疾沖而下,準確地抓起野兔皮。這是狩獵前的熱身。
阿爾泰山脈的冬季總是來得那樣轟轟烈烈。剛到10月初,山巒上就已經(jīng)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積雪。等到冬日的暖陽把萬物曬得暖和了,勃爾古奇人才會帶著獵鷹出來。在到達山頂之前,曬曬太陽對它們大有好處。
終于等到了狩獵的那一天。幾個勃爾古奇人和他們的金鷹組成了一支小小的隊伍,開始向海拔4000千米的阿爾泰山脈最高峰進發(fā)。因為山頂?shù)囊曇皹O為開闊,可以將山下的風吹草動洞悉了然。放眼望去,山腳下橫七豎八地是幾條山谷,里面藏匿著不少獵物。不過,不勞苦苦尋覓,勃爾古奇人自有讓獵物們乖乖現(xiàn)身的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