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第五屆中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大會在北京舉行,其中的“中風孤島人群救援中國行”專場披露了全球首份《中風孤島指數》報告,稱絕大多數中風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孤島”癥候。
上述報告發(fā)布者、廣東省康復醫(yī)學會會長、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主任燕鐵斌教授表示,在1346名被調查者中,孤島指數三級或以上者達到75%,而一旦中風孤島指數達四級(重度)以上,患者容易出現明顯的輕生傾向。
中青年孤島指數更高
所謂“孤島人群”,是指中風后的人因為身體狀況發(fā)生了改變,不自覺地產生自卑心理,變得沉默寡言,不管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與社會產生深深的界溝。
據燕鐵斌教授介紹,《中風孤島指數》報告的前期調查,于今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進行,調查對象為廣東省內申請救助的1346個患者。按照不同的分值,指數級別分別為1-5級,指數類別對應為良好、輕微、中等、重度、嚴重。
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中風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孤島”癥候。其中,三級孤島指數(中等)的人數最多,共有485人(38%);四級孤島指數(重度)370人,占總人數的29%;五級孤島指數(嚴重)108人(8%)。
調查發(fā)現,孤島指數四級(重度)以上時,患者容易出現明顯的自殺輕生傾向;五級(嚴重)患者中,73.5%有明顯自殺傾向。
“中風孤島有三個表現,分別是病痛孤島、經濟孤島、情感孤島,其中,情感孤島對整體的孤島指數影響最大。”燕鐵斌教授表示,過去人們多關注軀體問題,但調查發(fā)現48%的患者在病痛孤島和經濟孤島兩個指標所取得的分值差距不大,差異大的主要指標是情感孤島。
調查還發(fā)現,中青年孤島指數比老年人更大。雖然在病痛孤島方面,異常檢出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但是“經濟孤島”和“情感孤島”檢出率卻呈倒U型趨勢,中年人群檢出率高。報告解釋稱,這是因為中青年是家庭經濟支柱,心理負擔更重。
三管齊下破除孤島
報告顯示,在“中風孤島救援中國行”的1346個成功申請中,有141個在50歲以下,占合資格申請者的一成以上。其中有3個80后,23個70后,最小的竟然只有12歲。
“其中,盡管部分患者孤島指數較高,但多數不愿意承認自己處于孤島狀態(tài)。”燕鐵斌教授表示,調查重點回訪了孤島指數在三級以上的患者,發(fā)現約70%的患者不清楚或不承認自己處在孤島狀態(tài),對自身的“孤島現象”產生“認知障礙”。
而一旦孤島指數綜合值達到四級(黃色)以上時,患者容易出現明顯的自殺輕生傾向。在調查中,達到四級以上“孤島指數”占報名案例的三成,顯示“中風孤島”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高危信號。
燕鐵斌教授表示,可從孤島產生的三大原因入手幫助中風患者走出孤島困境。首先,通過制定和嚴格實行科學的康復計劃,配合服用中風康復藥物,在進入病情穩(wěn)定期積極開始康復工作,并由康復專業(yè)人員實施的系統(tǒng)康復,這些措施可有效解除“病痛孤島”。
其次,調查發(fā)現家庭和睦的患者孤島指數級別低(影響小),而家庭關系破裂、缺乏家人關心的患者指數高。因此,改善家庭關系,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多一些親情和關愛,并定期對中風孤島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引導患者消除不良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可以幫助中風患者解除“情感孤島”。
再次,將困難中風患者納入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日常救助范圍,形成常態(tài)化的救助機制,將有效緩解中風患者“經濟孤島”。
燕鐵斌教授還建議,陷入中風孤島的人群,也應積極進行自我調節(jié),重返社會。首先,進行積極的自我情緒疏導,接受現實,正確面對疾病本身,建立積極的治療心態(tài);再次,中風后康復應貫穿于整個疾病的過程,經常將取得的進步與之前進行比較;此外,少食多餐,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菜及水產品,選擇太極拳、散步等合適的體育項目,長期堅持鍛煉。(中新網)